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人才素质测评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测评思想和方法,人才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学识才能、个性本质等全面素质的有关论述和鉴别方法,都有大量的史料记载,应该说,人才素质测评真正始于中国,日后才兴盛于欧美。中国的人才素质测评也有辉煌的过去,正如中国的近代史一样,只不过是近一百多年落后于西方国家。小编认为,强调并承认这一段历史事实很有必要,我们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方针和原则,发展我国的人才素质测评事业。
我国近代开展心理素质测评工作,大约始于20世纪初,科学的心理学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心理素质测评也随之引进我国。在中国,第一个使用心理测验量表的人是美国人克雷顿,1915年他在广东省广州市对500名儿童进行了记忆和比喻理解以及推理测验。 1916年樊炳清首先将比奈一西蒙量表介绍到国内,1918年俞子夷仿编“小孩毛笔书法量表”,这可称作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测评。1918年美国的华尔科特在清华大学任教,对清华大学某些学生作了智力测验,采用的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法,当时测定的64人中,有44人的智商在100以上。1921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出版了《智力测验法》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心理系,开设心理测验课,他们还将心理测量作为考试方 法,测量报考该系的学生,以作录取之参考,这是我国近代最先用人才素质测评方法选拔人才的典型范例。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柯尔来我国讲学, 并指导心理测量工作,对当时我国心理测量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23年, 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全国22个城市和11个乡镇的92000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验,引起了教育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肖孝嵘等人倡议组织成立了中国 测验学会。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的测验运动一直呈现发展的趋势。抗口战争时期,此项工作中断,直到40年代才逐渐恢复。在此期间,我国出版了一批有关心理测验的书籍,其中有孟宪承的《测验之学理的研究))、王征葵的《态度测量法》、沈有乾的《心理与测量》、王书林的《心理与教育测验》、陈选善的《教育测验》、艾伟的《小学儿童能力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