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作为人的心理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定向、 引导、维持四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指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活动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由外部条件(如奖励、竞赛、表扬等)激发而来的动机, 其动力作用较小,维持的时间也较短;另一种是由内部心理因素(如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其动力作用大,维持时间也比较长。
(二):定向作用、指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活动的目标,任何一种活动的开展,都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而活动动机的产生与活动目标的确立,都与非智力因素有关。例如,一个学生愿意学什么课程或不愿意学什么课程,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并非由认识来作选择,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决定的。比如,在中小学生中,有的人乐意学习语言, 有的人则乐意学习数学,有的人喜欢学习外语,有的人喜欢学习历史、地理,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则喜欢体育,等等,这显然是山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定向的。
(三):引导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够帮助人们从动机走向目标,并实现个人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产生了某利,活动动机并确定了某种活动目标之后(如考中学、考大学、考研究生),怎样才能从动机走向目标呢?任何活动都有一个过程,有时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出发点到归宿,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具备有足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强烈的成就欲和理想的指引和召唤下,更加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引导,主要是依靠他人的影响、 鼓励、鞭策、督促和引导(如家长、教师、领导等);另一种是内在引导,主要是依靠主体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自觉、自强、自立、自信、自尊心和对远大理想目标的追求)的引导。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单依靠外在的引导,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内在引导作用,那他始终只能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学习者。
(四):维持作用、任何活动在从动机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是遇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所谓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具体表现在坚持性、顽强性,表现在持之以恒的恒心上,而发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靠这种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