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困难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 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 完善应对的方式。对贫困生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认识,懂得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还可以开展团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贫困生组成互助小组,充分发挥贫困生相互帮助的精神,达到共同应对困难、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以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性。
(二):高校和社会尽可能地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国家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和加大例如社会捐助、各种帮困奖学 金、助学金,各种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资金投人,帮助困难大学生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也应尽可能地加大学校 “奖、贷、勤、补、免”的力度和规范性,增加激励措施,尤其加大 “奖、勤”的力度,让贫困学生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奖励或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在提供经济帮助的前提下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压力,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的原则。
(三):要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社会支持氛围要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应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主动关心贫困生,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组织他们参加以体力、知识为特征的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鼓励贫困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参与中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发展。
- 上一篇:人才测评标准分数常模——Z分数的特性
- 下一篇:人才测评中分数常态化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