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认为,古代对人才测评做得最好的是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偏重于知识测评,但反映出在官职选拔任用上的人才测评观念。战国时孟子就已经提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科举考试的形式如同现在的学校考试,纸面出题,以笔做答,考试选拔出的佼佼者便能步入仕途。这种人才测评选拔制度后来传到18世纪末的法国,开始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当今的公务员考试,虽然在内容、形式及结果应用上已大为不同,但其思路模式还是极为相似的。
科举考试属于一种智力的角逐,延续了几千年,证明它是我国古代行之有效的人才测 评方法,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但科举考试无法对智力以外诸如品行、性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鉴定。而现代的人才测评的核心就是要对人的内在素质进行有效鉴定,现 代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人的智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提出过许多很好的考察品德个性的主张,如孔子最早提出七种观人之法:“远使之而观其忠”———即将被测对象派往远处任职,考察他是否仍然忠于国家。“近使之而观其敬”———即把被测对象放在身边使用,考察他是否遵守礼仪。 “烦使之而观其能”———即交给被测对象麻烦复杂的事务,考察他处理问题的能力。“卒然 间焉而观其知”———即突然向被测对象提问题,考察他的智慧。“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即告诉他处境危险,考察他的气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让被测对象醉酒,考察他的 仪态。“委之以利而观其守”———给他好处利益,考察他的操守德行。到了三国时期,刘劭 又提出“八观五验法”、诸葛亮主张“知人七法”等,这些方法类似于现在的情景测评。 可惜的是,我国古代的测评思想显得零零碎碎,没有形成系统论述,更谈不上科学 研究。
- 上一篇: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形成
- 下一篇:近代心理测验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