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两朝的举人文化
来源:朗识测评|作者:婷婷|发表日期:2013-09-25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出关于用人的标准是为国所用,做到德与才的统一、理论 造诣与治事能力的统一。首先,他强调要有实才可用,重视人才的实用价值,培养人才必须 能够致用于天下,他反对以诗赋文辞为取士标准,他认为学非所用,是造成浮艳文风的原因。 其次,他强调人的治国能力与才干,并重视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欣赏的是“士之以材称于世而能以义克者”,即德才兼备的人。最后,他强调要以经造士,他所选拔的理想中的人才,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要在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要具有掌握运用儒家经典理论的能力。 

 

       王安石关于如何选拔人才提出了“取之之道”。首先,他改革了当时盛行的科举制度, 他认为宋承庸制,科举取士,弊病很大,“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人官世事皆所未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因而他在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并专取策论而罢诗赋,不用墨帖而考文义。其次,要求废除官僚子弟的世袭特权,提出选拔人才 要讲“择术”,采用推荐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即第一步是推荐,众人推举所谓有才能的人;第二步是考察,由上级进行考察;第三步是试之以事。王安石在使用人才上还提出了“任之 之道”、“任人唯贤”的主张,很重视发挥人之所长,以使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才测评思想也是很丰富的。首先,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他提出:“有司(吏部)察举贤才,要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对于“才‘”,他则重才干,轻文辞。朱元璋提出的这种新型的择才标准,不仅符合当时百业待兴、百废待举,急需干练人才的需要,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国家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第二,在人才的特性和评价方法上,他认为:“天生人才要为世用,然人之材器有不同,明锐者,质或J轻;敦厚者,性或迁缓;辨给者,或 不逮;沉默者,德或有余。”那么如何观察人?如何评价人?朱元璋认为:“观人之法即其小 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以知其所为”,“观之其廉让也,可以知其仁;其善谋也,可以知其智;其果断也,可以知其勇”。可见朱元璋在人才的个性特征与行为 品质的关系上作了精辟和辩证的分析。第三,在使用人才上,他主张“毋拘资格”使用人才, 也就是说,才能中庸的人升迁讲资格,而德才出众的人则不能讲资格,要破格升迁与提拔。 他还主张“因材授职”、“不强其所不能”、“不求全责备”、“文武相资”、“老少参用”等用人的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从以上随手列举的我国古代有关人才素质测评思想的几个范例中,可以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在人才素质测评思想方面,有着极其丰富和灿烂辉煌的历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无论古今中外,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拔工作,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人才素质测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 进步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lstest.com/jobtips/test1-838.html